Member-only story
投資銀行瑞銀(UBS)出報告,話現時消費者比以往精明,會先比較不同國家網站,才係實體店購物。所以香港購物商場將會「愈來愈難做」。
報告又話,增加奢侈品牌並不可能提升商場競爭力。以香港為例,只得12%受訪者認為咁樣可以提升購買意欲。另一方面,奢侈品零售商其實唔需要太多實體店去吸引顧客,反而要減價,去拉近因為唔同國家匯率所產生既價格差距。
過去十年,香港既商場一係為左迎合中國遊客口味,瘋狂咁開化妝品鋪、藥房、金鋪同名店;一係就為左整靚「租戶組合」,清一色租畀各行業既連鎖集團。呢個現象,係銅鑼灣、尖沙咀等遊客區如是,係沙田、大埔、屯門等住宅區亦如是。大業主都趕走晒民生鋪、個體戶,唔想呢類「低端租戶」整cheap個場。
淨底單調又無特色既鋪頭、貴過人既價錢、唔關自己事既貨品(除左結婚同埋老人,仲有幾多本地人會買金器呢?)、仲要極極極多中國人,搞到本地人無野好買,無晒癮,放假寧願搵其它娛樂都唔想行商場。
好喇,而家中國土豪撒錢熱潮不再,大業主又想轉頭翻兜本地客?太遲啦。
當初係班地產商逼使我地轉去上網尋寶。外國網站,例如Amazon、Gmarket、iHerbs、樂天、eBay……價錢平過香港鋪頭,款式又多又齊,做特價果陣又唔使同班「拖gip人」搶,又唔會畀gip碌到隻腳。購物體驗遠遠好過行商場。我自己試過就返唔到轉頭喇!近幾年買野,先落實體鋪睇款、試size,然後上網落order。遇到D外國網店唔肯直接寄黎香港既,就用集運,運費又唔係貴。
一諗起唔使間接交租畀地產佬,又可以飛起代理商呢類中間人,買野都特別鬆手!
商場難做?超!佢自己攞黎賤既!
伸延閱讀:
https://hk.finance.appledaily.com/finance/realtime/article/20180116/57711508
(2018–1–17)
傳送門:西米Go昔日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