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mber-only story
對於升無止境既樓價,香港政府由六、七年前,梁振英時期就日日夜夜出口術,想歸究為「土地問題」。點解?
一、「起樓」最附合各路權貴既得利益:
賣地確保政府有收入去揮霍(例如:做大白象基建工程、綜援三糧吸選票);
賣樓確保地產商有錢賺;
起樓確保上至大判二判,下至工人有工開。
二、「搵地過程」提供機會畀各路人馬抽油水:
舊區重建做就落釘(意指財團或個別人士買入住宅單位、工商廠廈、鄉村地皮、田地,等待將來舊樓重建收購或新市鎮發展時獲得賠償)、收購呢類靠資訊不平等而生既投資(機)性交易;
開發農地做就新界鄉紳同「囤地波」之流發達機會;
開發郊野公園可以令周邊山卡拉地段升值,地主開心晒。
最重要一點,就係政府如果能夠成功將問題spin落「土地唔夠」,就可以避免觸碰中共想換血、溝淡香港人、騰籠換鳥,達至真正回歸呢個hidden agenda。
香港人無樓住既元兇,就是有大量低技術中國人蜂擁入香港,霸佔原先我地草根階層的公屋福利。呢班中國人知道香港政府無辦法/唔願意審查佢地係中國既資產,申報公屋果陣弄虛作假,加上社工協助,可以特快安排上樓。大家眼見近年落成既新公屋,普通話人overcrowd廣東話人,個個滿口胡語就係中國人搶佔土地資源鐵證。係佢地搞到本來有資格住公屋既本地人,要捱貴租、住劏房、焗買天價納米樓。
另一邊,中國富豪為左走資、係咁買業權有保障既香港私樓。好似華為太子女孟晚舟關聯公司,就持有18個維港灣住宅單位(註一)。呢班人囤積居奇,直接推高私樓價格,令香港房屋問題雪上加霜。
根據《香港2030+》的報告推算,到2026年,如果唔計每日150名單程證配額,香港既人口係未來應該緩慢下跌。人少左,土地/住宅數目相對人口會慢慢增加,房屋匱乏問題自然迎刃而解。可惜,親商界同親共既政府偏偏以「提高競爭力」、「增加勞動力」做籍口,用各種名目瘋狂輸入外地人(實際上即係中國人),為左換血,不惜永續房屋短缺問題。
先幾年左膠當道既時候,都仲有唔少香港人buy「家庭團聚」,唔反對每日由中國輸入150個單程證新移民。當時,主流意見仲會認為標籤新移民係岐視。(西米仲記得,十年前去見政府工,group…